俄媒:中国与乌克兰签署新丝绸之路“路线图”

考消息网127日报道 俄媒称,乌克兰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宣布,乌克兰与中国签署落实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据俄罗斯欧亚日报网站125日报道,一个月前乌克兰国家储备局宣布,新丝绸之路框架内经乌克兰境内的首次铁路过境运输或在2017年底-2018年初成行。这是由中方协调的从郑州市出发经乌克兰前往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的新铁路线路。

乌国储备局局长瓦季姆·莫西丘克表示,今后应扩大项目并开始对华出口乌克兰食品。乌克兰总理弗拉基米尔·格罗伊斯曼9月初在欧亚一体化运输走廊国际运输会议期间表示,经乌克兰的商品过境运输或增长19——3000亿美元。(编译/黎然)

                                              Y8h6-fypikwu3701710.jpg

      资料图片:1029日,搭载着石油钻井设备的X9081次列车驶离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驶向乌克兰东部城市波尔塔瓦。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U5vV-fypikwu3700834.jpg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012日,在乌克兰敖德萨州南方港,中国港湾驻乌克兰分公司总经理林涛(右一)向记者介绍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俊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012日,在乌克兰敖德萨州南方港,乌克兰海港管理局局长赖维斯·韦茨卡甘斯(中)向记者介绍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俊锋

9hAG-fypikwu3700851.jpg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012日,一艘耙吸式疏浚船在乌克兰敖德萨州南方港作业。新华社记者 陈俊锋 _uba-fypnsin8311111.jpg

2017-10-16 07:46:08

人才技术引进并举 领域遍及陆海空

根据双引工程,中国的广大科研机构,军工企业以及解放军相关部门,均从本单位的现实需求出发,在国务院的统一规划下,开始从乌克兰等国引进国内急需的军工装备技术,研发资料和军工科技人才与制造业人才。20余年来,我国在各个军工领域都从乌克兰引进了大量的技术与人才。

在舰船技术方面,中国从乌克兰引进了多型可装配于大型水面舰艇的舰用燃气轮机,如052C型导弹驱逐舰的舰用发动机即参考了乌克兰DN/DA-80型燃气轮机。而中国目前已经面世的两艘航母的舰用发动机,更是我国引进并消化乌克兰生产的大型舰用发动机的直接成果。同时,据乌克兰媒体的报道,乌克兰军工企业的技术人才和成熟技术,还被用于研发中国国产水面舰艇的一些作战系统。如舰用近防系统,导弹系统等。此外,中国国产的两栖气垫船的研制,也离不开对于乌克兰军用气垫船装备和技术的参考。

在航空技术方面,除近年来热炒的引进乌克兰大型运输机技术外,此前中国引进乌克兰军工技术中,最为显著的,是对乌克兰舰载战斗机系统资料的引进。早在十余年前,当时中国即准备立足于苏-27战斗机的舰载版——-33舰载战斗机,研制本国的航母用固定翼舰载机。然而,与俄罗斯方面的引进谈判却因双方分歧过大而作罢。正在从俄罗斯引进舰载机技术陷入困境时,中国方面关注到了乌克兰。由于在苏联时期,乌克兰境内的造船厂长期担负苏联航母的研制和生产任务,而苏-33战斗机的设计图纸,技术资料,训练维护设施都在乌克兰境内有一套备份,甚至乌克兰还有一架苏-33舰载战斗机的原型机。在中乌双方极为短暂的会商后,中国即以不高的价格将包括原型机、图纸、参数资料等舰载机资料悉数购回。同时还在航母甲板设施,舰载机地面模拟训练设施等设备方面引进了乌克兰的成套技术。可以说,我国歼-15舰载战斗机的成功研制和列装,与乌克兰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除此之外,在国产新型高级教练机,运8F600型民用运输机,用于高原山地的大型运输直升机等机型的研制过程中,中国也参考了来自乌克兰的发动机和气动外形设计资料。而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或也有着乌克兰的技术血统。

在地面装备方面,中国国产新型坦克的发动机和新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发过程中,据悉也参考了乌克兰的成熟技术。

据统计,早在15年前,中国就已经从乌克兰引进了30余类、2000余项各种军工技术项目。而在中乌技术合作不断发展的今天,相信这一数字会更为显著。

除对乌克兰军工技术的引进外,中国还不遗余力的引进乌克兰各领域的军工人才。许多曾在苏联/乌克兰军工企业中担任中高级技术岗位领导的高端人才来到了中国,在中国的对口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发挥余热。据笔者了解,中国的航空工业与舰船工业中,来自乌克兰的技术人才最多。这些在苏联时代积累了丰富科研和生产经验的专家,对于中国航空发动机,舰船发动机和各种作战分系统的研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们还把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技术标准传授给基础较薄弱,经验较少的中国军工科研人员,使他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进行新装备研究设计,并且少走了许多技术上的弯路。据悉,近年来,中国从乌克兰累计引进了数千名各领域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参与过安-124和安-225大型运输机设计的瓦西里·津琴科,高能束制造技术专家弗拉基米尔·科瓦连科,新材料技术专家沃洛德梅尔·奥坚科等重要技术专家。

d4QF-fymfcih7174692.jpg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俄海军苏-33舰载战斗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引进技术利与弊:这条路还能走多远

在分析完引进乌克兰军工的缘起和内容后,笔者认为,综合20余年来的技术历程,我们已经可以对于乌克兰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做出粗略的判断。

从引进乌克兰技术和人才的利好方面,由于在引进过程中,中国是根据自身的国防科技短板,以及急需的军工项目来进行引进工作。同时,从乌克兰进行军工引进所采用的零敲碎打的形式,也使得乌克兰方面在引进过程中,较少能占据主动权,进而进行议价或技术垄断。因此,引进乌克兰技术和人才,对于中国军工产业发展自身较为落后,缺乏基础和经验的大型军用装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补齐短板的救急外,引进乌克兰的成熟技术和人才,也利用中国军工企业可以借助外国的技术积累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科研能力,甚至实现弯道超车。虽然近年来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势头的迅猛,但在对科研和制造经验的积累有较高要求的传统制造业领域,中国军工业还稍显不足。借力于乌克兰的人才和技术,使得中国获得了重要的技术参照和积累,对于中国发展自主的、全领域的军工科研队伍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军工引进的问题山也不例外。由于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军工产业已经20余年未获得发展和提升,一直在吃苏联时代的老本,在旧的技术领域原地踏步。这在双引工程启动时尚未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但在军工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乌克兰的军工技术无疑早已远落后于时代。同时,如前文所述,乌克兰的军工产业规模虽大,但从根本上,乌军工产业是苏联军工体系的一部分,在许多分系统项目乃至总体项目缺项的情况下,乌克兰技术至多在局部和分系统的领域能够对中国军工有所启发。

因此,从目前中国的国防和军工科技发展来看,引进自乌克兰的人才和技术,对目前技术积累较少的领域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中国有了在各军工领域的基本研发制造能力后,再沿着乌克兰技术的路径亦步亦趋,反而可能陷入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汲取乌克兰军工技术的有益部分,以尽快发展出独立自主的军工科研能力,是亟待中国军工企业目前推动的课题。而来自乌克兰的人才和技术,尽管仍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在军工科技不断发展的未来,无疑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x96i-fymkwwk6477081.jpg

 

 

Next Post

乌克兰大力士挑战背骡子

周六 12 月 9 , 2017
    德米特里•哈拉吉(D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