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一带一路”五周年境外采访组10月1日发自基辅的报道(记者刁莹 吕嘉)乌克兰地处欧洲东部,坐拥世界上四分之一的肥沃黑土,也拥有欧洲第二大可耕地面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乌克兰成为第一批响应的国家之一,五年来,中乌在农业等领域的合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两国经济交往立柱架梁,也为两国百姓的生活夯实梦想。
宽广的第聂伯河滋润了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乌克兰大平原,被称为乌克兰的母亲河,也带给这片土地“欧洲粮仓”的美誉。中国驻乌克兰大使杜伟对此深有感触。杜伟告诉记者:“整个国家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大片的庄稼。你要秋天入秋来,向日葵都是金黄的一片,一眼望不到头。你看到那种壮观的景象,你说它是‘欧洲的粮仓’一点都不为过。所以这个国家农业合作的潜力非常大,但是需要中国的投资来扩大它的产量。”
图为中国驻乌克兰大使杜伟(央广网记者 周阳 摄)
五年来,“欧洲粮仓”不断对中国企业敞开大门。杜伟大使说,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乌克兰第二大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乌克兰农业企业将自己的产品端上了中国人民的餐桌。“中国不断放开对乌克兰各种农牧业产品的市场准入,有大豆、大麦、玉米、葵粕、甜菜粕、乳制品、冻牛肉、樱桃,越来越多乌克兰优质的农牧业产品进入了中国的市场。”
2015年,中乌双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协议,制定了合作路线图,中乌两国在包括农业等许多领域拥有了广泛的合作前景。
乌克兰汉学家协会顾问安德烈·龚恰鲁克说,到来的中国企业不仅带来了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也通过“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改善了各领域的技术发展。“中资企业在这里不仅是一个资本的代表,而且是一个技术输出的代表。为什么强调技术输出呢?中国的技术输出是属于性价比很高的,这对乌克兰很重要。”
图为乌克兰中国商会会长魏星(央广网记者 周阳 摄)
乌克兰中国商会会长魏星介绍,未来将会有更多中国企业在乌克兰设立加工厂,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丰富中乌两国人民的购物车,也将打开全球更大的市场。魏星说,现在中国的技术不仅可以把农产品加工成初级农产品,而且可以使用一些国内现有的专利技术,将农产品加工成一些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对日后的产品销售,包括打开欧美市场都有很大的帮助。
去年,乌克兰大豆产量在400万吨左右,未来有望扩大到1200万吨的规模,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中国驻乌克兰大使杜伟希望,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来”,未来中乌两国能够在农业领域形成全产业链的合作共赢。
杜伟介绍说,乌克兰的农业产品很丰富,但它的加工相对薄弱,而加工恰恰是中国的长项,所以这一块有非常大的空间。“现在中国与乌克兰的合作主要还是购买粮食,以后我们可以搞农业园区,可以形成种植、加工、生产、仓储、销售这样一条全产业链的合作,乌克兰对此是欢迎的。”
图为乌克兰汉学家协会顾问安德烈·龚恰鲁克(央广网记者 周阳 摄)
中乌两国虽然地理上相隔很远,但两国友好、开放、包容的文化和价值理念彼此相通。如同安德烈·龚恰鲁克所说,“一带一路”像一扇门,推开了更大的世界,让沿线国家巩固了友谊,也收获着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是二十一世纪新的国家间的合作提议,它具有世界级的政治、哲学影响力。所有参与国家自愿地,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协作关系。它是一种大国和小国以及发展中、发达国家之间一个很好的多边的世界级哲学、政治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