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他在乌克兰见证华为产品开疆扩土

苏磊的华为足迹正开始于乌克兰。1999年,20岁的他在国内读了不到半年大学后,由于想要出国看看,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决定前往乌克兰留学。他就读的基辅国际民航大学,是世界排名前三的航空类大学,2005年,研究生最后一年,他在华为乌克兰代表处找到了一份实习工作,用他自己话说,既是缘分,又是幸运

那时,苏磊有位师兄在华为工作,招聘期间建议他去试试。数十人应聘仅招一个的实习生岗位,排队站在苏磊前面的是他同学,本科北大毕业,研究生则就读于他们学校的王牌专业机械系,掌握法语、阿拉伯语、英语和俄语。当时我心想,完蛋了。没想到最后那么多强手都没有录用,偏偏看中了我。大概是觉得我看上去老实吧……” 

第一天上班,苏磊提前到了办公室,泡了茶,开始和同事聊天。第一天和大家打招呼,大家会很礼貌回应,但第二天再聊,就没人搭理我了。他这才发现,每个人来单位后,倒上水就开始埋头工作,没有人在闲聊:给我这个新员工的感受就是,你在耽误别人时间。原来,不需要经过所谓的洗脑培训,身边同事早已将新人带入到了华为文化中。

如今身处杭州,苏磊也曾参观过阿里巴巴的总部,和当初在华为时进行比较,苏磊觉得两家公司的气质完全不同,与阿里相对轻松的氛围相比,华为处处透露出严谨与专业:当初在海外,走进华为办公室,里面一个个都身穿衬衣西裤,像是卖房子的。他至今还记得,那时如果衬衣领口有发黄的汗渍,领导会要求马上回家换衣服,如果穿黑西裤配白袜子、手上戴手串,则会被罚款5美元。

半年的行政实习生经历,使他迅速了解了公司的运作流程与部门架构,他自己也能很快得到认可。一天午饭后,人事将他叫去一旁,给了他几道题:吃完饭,过来做做题,活动活动脑子再去干活。一张试卷做完,苏磊转正成了产品经理。 

离开校园进入职场,刚挣钱苏磊与公司其他年轻人一样,舍不得多花钱。有一次,领导在办公室提问:谁现在还没看过芭蕾?一众青年不知是何用意,齐刷刷举起了手,谁知领导脸色一沉:你们这群土鳖,这周六都去看!

领导的用意,苏磊后来才明白。国内企业想要打开海外市场,面临着重重障碍,而最难的地方,并不是当地的竞争对手实力有多强,而是要和当地客户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与思维碰撞。要去做他们的生意,就要熟稔他们的风俗。而在东欧国家,有些人哪怕饭吃不饱,碰上节日也要给爱人送花,也要结伴去听音乐会、看文艺演出。

在乌克兰开疆拓土时,华为面临的,正是这样的问题。当地老百姓有点排外:中国人过来干啥,是不是要来赚我们的钱了?客户则实在一点,他们直言不讳:给我一个理由,为什么要选中国货?毕竟在那时,华为生产的机架只能保证使用5年,而竞争对手思科、爱立信的机架,用15年不成问题。

这一问,把苏磊问住了:是这个道理啊。而在嘴上,他只能说:我们价格便宜,我们年轻干劲足。可想而知,挑剔的外国客户并未被说服。

华为好就好在,今天跌倒了,第二天马上又会站起来。没能回答好客户的问题,团队回公司后立即开会,研究出了对策:通信技术迭代很快,每35年就会经历一次更新,一台设备使用15年,就意味着后面的10年可能无法很好地响应。他们向客户保证,5年内设备不会出问题,到期时则以更便宜的价格为客户升级换代。他们不是担心质量吗?我们承诺提供‘7×24’服务,哪怕是三更半夜,也以最快速度赶到。客户签了合同,用起来觉得我们的产品也不错。

一个个山头就在这样的干劲下被攻克。那时候很开心,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28岁,虽然年轻经验尚浅,但劲头十足,总感觉没有拿不下的项目。起初的业绩,每年大约仅有700万美元,公司在基辅市中心的一幢办公楼中租下两层作为办公室,中方员工仅有十多人,一张大桌就能坐下。而到了2007年,全年业绩已达1.2亿美元,办公室也搬到了一幢有着200年历史的老宅,中方人员增加到了50人左右,还获得了公司金牌团队的荣誉。

到了这时候,苏磊在街头登上出租车,说起自己来自中国,听到的都是:中国啊,中国好!  文章来源:解放网 原题:华为离职江湖丨昔日他在乌克兰见证华为产品开疆扩土,游历25国后转投环保事业。(摘登)

Next Post

乌克兰天才洛马琴科势不可挡!六回合TKO里贡多

周日 12 月 10 , 2017
12月8日, 现WBO次轻量级拳王/两度奥运会冠军乌克兰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