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作者行走乌克兰之三:真实版《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编者按:2017年9月初,应乌克兰政府邀请,华尔街见闻作者前往乌克兰进行经济、政治和投资方面的考察。这个拥有超过4000万人口的国家,在经历了2013-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付出了包括战争在内的巨大代价,正在逐渐寻求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模式。见闻作者将在连续报道中呈现这种探索,并分析中资在乌克兰的发展前景。

 乌克兰国营哈尔科夫FED机械制造厂,其前身是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带领一群流浪儿童创建的劳动公社。1930年正式成为国营机械制造厂,长期负责生产重要军工部件,例如航空发动机燃油泵和坦克稳像仪。在见闻作者来到这座机械制造厂参观时,它的技术部主任伊戈尔还骄傲地介绍了自己的主打产品,一款号称能够让直升机飞到9000米高度的发动机燃油泵。

然而,在这款乌克兰燃油泵助力下可飞到上述高度的直升机,是俄罗斯的“米里”系列直升机。

很显然,在当前的俄乌关系背景下,这样的工业产品难以为继。然而,出于工业标准、经济性和营销策略要求,这款产品在西方市场又很难打开销路,国际市场狭小。乌克兰工业体系是苏联时期留下的,是苏联工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但是它面对的是俄罗斯市场和下游国际用户,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面临改变的时刻。

改变是因为现状与期待不符。应该说,乌克兰独立之初曾给人留下了美好的期待。它有较为健全的重工业体系,有欧洲第三大领土面积以及欧洲排名第五位的人口,还有欧洲面积第二大但是极为肥沃的农业用地。简而言之,这一切条件足以使它至少能够成为欧洲的中等工业国家。

但它没有走上这条道路。在2015年乌克兰的对外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占比超过30%,其次是铁矿石和钢材,占比25%。机械和电子产品出口仅占不到10%。同期的波兰,主要出口产品则是汽车零部件、汽车整车、家电家具和电子产品。与之相比,乌克兰已接近成为农产品和资源出口国。

这一切,跟乌克兰独立26年来走上的发展道路有关。

乌克兰首富的崛起

在苏东剧变之后,私有化是前苏联集团几乎所有国家采取共同政策,最典型的是在俄罗斯实行的“休克疗法”,将大批国企一夜之间完全私有化。独立之初,乌当局没有采取这样的激进措施。决策者们虽然从一开始就决定私有化,但在决策思维当中体现出浸入骨髓的保守风格。他们至少在表面上试图维持以下两条私有化原则:其一是防止外国大型企业趁机而入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其二是尽力维持分配的公平,防止财富过于集中。

这样的私有化原则不能不说考虑周到,但在乌克兰执行起来就成了问题。私有化进程中设置了外国企业准入障碍,造成了国企资产债券化后交易程序极端复杂,严重阻碍了私有化速度。在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在任时期,只有地区性的小型国企如利沃夫电视机厂这样的工厂完成了私有化,大中型国企毫无变化。1994年,第二任总统库奇马上台后开启大规模私有化进程,原来私有化原则没有变,但是后苏联时代的新贵们已学会操纵规则。1995年,29岁的里纳特·阿赫梅托夫在顿涅茨克崛起。利用本次私有化计划,他的SCM控股集团迅速崭露头角,到世纪之交时他已成为乌克兰首富,坐拥310亿美元财产,超过100个公司,乌克兰半数的钢铁和煤炭产品来自SCM控股公司,超过32万人为其工作。与此同时,他还成功地培养出顿涅茨克州州长,后来的总统,2014年2月逃往俄罗斯的维克托·亚努科维奇。

在同一时期成名并获得巨额财富的的还有号称“天然气公主”的尤莉娅·季莫申科,以及在1996年创建罗申集团的彼得·波罗申科。这意味着乌克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后苏联新贵们将粉墨登场。

私有化浪潮当中,一万多家乌克兰国企大部分被私有化,但是最少到2012年,危机发生的前一年,仍有上千家国企掌握在官方的乌克兰国家资产基金手中。FED机械制造厂便是其中之一。整个工厂被一分为三。生产民用装备部分已经成为民企,生产军用装备部分仍是国企,另外还有一家国家拨款的研究所。

廉价能源维持下的“可持续发展”

在乌克兰国家资产基金掌握的这些企业当中,有大量被视为“战略性资源”的企业,覆盖机械制造、能源、交通和化工等行业,如航空发动机生产商马达希奇、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和核电站设备供应商Turboatom。电网私有化程度已经很高,天然气工业和核电站则维持国有。这些工业设施在库奇马的私有化浪潮中幸存了下来,并且迎来了2000-2008年乌克兰经济的高涨时期。在这个时间段里,乌克兰国民经济一改独立后头五年每年10-30%的缩水状态,出现了平均每年7.4%左右的增速。

卡内基基金会后来有一篇文章分析了乌克兰的这个经济黄金期,发现它的增速与俄罗斯几乎同步。结论就是,在全世界共同增长的基础上,俄乌经济是一种共生性的存在。在2000-2008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乌克兰连续不断地出口机械、钢铁、矿产和化工产品,2008年的出口总额是2001年的四倍。俄罗斯是乌克兰的主要贸易对象,占乌克兰出口贸易的份额始终维持在22-25%之间。

在此期间,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从2001年每桶不到30美元飙升到2008年7月的140美元,与石油价格挂钩的天然气价格也以近似速度狂飙。

这期间,乌克兰享受着俄罗斯能源的便利。它的供应稳定,价格低廉。即使在2009年俄乌就天然气价格出现纠纷后,俄罗斯供应给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仍仅为每立方千米232美元,是供应给西欧天然气价格的一半还不到。这就意味着,俄罗斯一方面不断进口乌克兰的产品,一方面以低价的能源维持乌克兰工业体系的产能。阿赫梅托夫的SCM控股,在这样的模式下维持着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无数类似的乌克兰企业,也在类似模式下生存着。

错过全球产业布局新时期

新世纪头十年的全球工业生产,正在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工业国家之间出现了代差。未来人们看待乌克兰制造业在这十年的发展,或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笔者在考察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正是对俄罗斯廉价能源产生了严重依赖性,乌克兰没有在这些年里主动去追逐信息化浪潮。它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维持和扩大资源类产品的出口。于是,近十年里,乌克兰出口的钢铁、铁矿石、其他金属制品和矿产品始终占自己出口总额的50%以上。

在另外一个方面问题或许更加麻烦,那就是满足于短时间内的经济成就,乌克兰没有足够的动力加入另外一个工业体系,即向波兰、捷克和匈牙利那样,在那时选择接近欧洲,选择加入欧盟工业体系,从而错过了新一轮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在此刻的欧盟,德国正在经历痛苦的“施罗德改革”,大力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将产业链的下端布局到欧洲中东欧国家,甚至布局在俄罗斯。2015年,笔者在俄罗斯卡卢加州考察时,曾亲眼见到德国大众在2006年于此地投资建设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整车装配工厂。这个工厂带动了整个州的汽车工业发展。而在乌克兰,至今仍难以找到这样的大规模现代工业园区。

乌克兰错过了这一时期。当波兰加入欧盟,并获得大量投资并将自己整合进入欧洲工业体系时,乌克兰的工业产品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曾让人引以为豪的哈尔科夫火车机车制造工艺迅速衰落了。乌克兰最大国企之一的南部铁路集团已无法生产技术先进的火车机车头。利沃夫到基辅的快速铁路,笔者曾因为车厢过于摇晃而不得不合上笔记本电脑。当地朋友不无遗憾地说,这趟最高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火车机车,其技术来源于韩国现代。

乌克兰第二大化工厂,敖德萨的Portside Plant,曾经是独联体国家化工原料的重要转运中心,每年转运收入超过千万美元,自身产能和技术则在衰退。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它的转运地位迅速下降,债台高筑。2016年国家资产基金欲将其私有化,两次竞标失败。即使第二次拍卖价仅仅是第一次的三分之一,买家们也仍然在冷眼旁观。这会是许多乌克兰现有国企的命运吗?

成为农业大国的短板在哪里?

2013-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让这个国家失去了克里米亚,失去了重要的旅游收入来源;哈尔科夫等工业州失去了俄罗斯市场;随后而来的东乌战争,也让其煤铁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如果说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副作用,那就是煤铁大亨阿赫梅托夫失去了政治代理人,财富迅速缩水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乌克兰政治格局翻开了新的一幕。这个国家以断腕的代价,决定拥抱另外一个工业体系。

2014年以来的新政策有很多,大体表现在大力惩治腐败,简化贸易和投资手续,在法律和制度上与欧盟实现对接,推动私有化进程深入(甚至连安东诺夫设计局都曾进入私有化名单中),土地私有化再度提上日程,以及去中央化,放权给各个州政府。这一切有助于乌克兰经济的触底反弹。然而,欲维持经济恢复和发展,还需要深入考虑一下,乌克兰的比较优势在哪?

农业显然是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乌克兰农产品出口总额已经占了全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这个领域里存在的问题是农产品以小麦、玉米、谷物和葵瓜子油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需要追加大量投资,提升高附加值农产品产量才能看到机会。在这领域,乌克兰还需要同时面对荷兰和法国等传统农业强国的竞争以及波兰等新兴国家的挑战。

在工业领域,铁矿石、钢铁出口仍将保持较大份额,在2015年统计中,包括钢铁在内的金属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5%左右。这里的问题是乌克兰已经不再享受俄罗斯的廉价能源,面临成本提升。在访谈过程中,乌克兰中央拉达第一副议长伊琳娜·格拉先科对笔者说,乌克兰已经完全不再使用俄罗斯天然气,“一立方米都不用”。如果这是现实,同时也意味着这个国家彻底摆脱旧有能源结构,能源价格上升,高耗能产业将面临结构性调整。

IT、旅游、医疗健康,后工业化的选择?

在乌方拿出来的各种工业园区方案中,制造业没有得到强调,旅游业、IT、医疗健康、生物制药和可再生能源却是。说到IT,乌克兰人总是不忘记提醒笔者,著名软件Whatsapp的发明者之一扬·库姆是基辅人。在地产大亨瓦西里·赫梅利尼茨基投资的基辅Unit City里,大学生们正在接受为期四周的疯狂入门培训,以便成为新一代IT工程师。此外,中国人投资的光伏电站即将在西部利沃夫州落地,当地华商已经谈起了乌克兰在干细胞治疗方面的领先程度。

开放的决心已经下了,旧体制的惯性还在。中央拉达还在激辩土地私有化和重要的战略性国企私有化。每个州政府都有自己的开放目标,也多多少少都继承了从前的官僚作风,让人对这个国家是否能改变寡头垄断的政治现实感到疑虑。

比较优势似乎很明显,但又不一定。乌克兰将会成为农业大国或者是矿产品出口大国,但不是强国。或许它会成为服务业大国,IT产业大国,但存在着人才流失的风险。除非它提升自己的开放程度,并心甘情愿地以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为代价,成为欧洲工业产业链的一部分,换言之成为欧洲工业体系中的一颗棋子,否则再工业化也是一个问题。好处是,人们已经知道未来的方向。不管怎么折腾,都改变不了这个方向。在这个趋势下如何趋利避害,则是试图进入乌克兰淘金的人们自身应该意识到问题。

FED机械制造厂这样的传统军工企业,必须认真看待自己的命运。在它的展览大厅里,高技术军工产品与亮闪闪的卫浴设备放在一起陈列。后者是这个工厂做出的转型努力之一。这让人想起中国军工企业在1980年代转型:生产雷达的企业造出了冰箱和吊扇,生产航空发动机的企业造出了摩托车引擎。FED机械制造厂正在试图打开自己的海外市场,努力应对比那个年代更加艰巨的生存压力。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作者为吴梦启。

Next Post

乌政府将准备大型投资项目

周五 9 月 29 , 2017
乌克兰通讯社9月26日消息,乌总理格罗伊斯曼在基辅投资论坛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