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乌克兰大使范先荣接受《2000报》独家书面采访

2020年4月17日,驻乌克兰大使范先荣接受乌主流媒体《2000报》独家书面采访,全文如下:

一、您第一任出国常驻工作始于乌克兰,28年后出任中国驻乌大使,您对此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期待?当年在乌工作期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俗话说,“旁观者清”,对比28年后的乌克兰和乌中关系,您有何感想?

我和乌克兰的缘分很深。时隔28年,我肩负新的使命再次来乌,感到十分荣幸,也很高兴。我第一次来到基辅时,还是一名年青外交官,亲手挂上了中国使馆的馆牌,升起了中国国旗,也见证了两国建交后双边关系最初的发展历程。中国是最先承认乌独立主权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一批在乌建使馆,这就为我们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乌人民好不容易赢得了独立,当然希望国际社会,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率先承认。

建交之初,乌面临那么多的国家同时建馆,一时很难向各方都提供合适的馆舍。我们最初下榻在“罗斯”宾馆,楼层工作人员对我们十分友好。家里做什么好吃的,也会给我们送上一点。这让我们感受到中乌两国人民之间源远流长的传统深厚情谊,也让我们感受到乌克兰人民的热情好客。当时乌作为独立国家刚刚建立,我们所到之处,所接触之人,都为乌人民终于赢来了独立自由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到处都充满着一种生机和活力,那种春天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印象最深的是,尽管当时乌方馆舍十分缺乏,但仍然向中国使馆提供了最好的馆舍,就是我们现在的使馆,其位置优越和便利程度是再好不过了,这也反映出乌方对华关系的重视。

28年后来乌,各方面当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26年前离开乌后,就再也没来过。第一任常驻过的地方,又是在乌独立之初的岁月,当然感情很深。来基辅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当年住过和走过的地方。“旧貌换新颜”,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但道路、房屋变化都很大,房变新了,路变宽了,以前荒芜的地方盖上楼了,城里变得规整了很多,好多地方都认不出来了。看了后很是感慨。这28年,真正是乌克兰人民艰苦奋斗并取得巨大成就的28年。

中乌合作更是有了质的飞越。1992年双方刚建交的时候,两国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而去年已达到120亿美元,中国跃升为乌第一大贸易伙伴。当时中乌之间只是普通的友好合作关系,现在已上升到成为战略伙伴。中乌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更是提升了很多个台阶。总之,28年后的今天,中乌关系和乌的发展都完全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更多新的机会在向我们招手。

我到任不久,泽连斯基总统和什梅加尔总理便与我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见,就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双方合作进行了很好的交流,让我深切感受到乌方对中国和中乌关系的高度重视。这都是我履行好职责所需要的非常好的条件。我将与乌方一道,努力为两国关系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您对当前乌中关系有何评价?乌中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在哪里?需要怎样努力才能挖掘出这些潜力?

乌克兰地理位置优越,人民勤劳智慧,自然资源丰富,教育科技基础雄厚,文化悠久灿烂。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稳定、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为活跃的创新国家之一。两国之间没有任何阻碍关系发展的历史积怨和政治障碍。这些都为两国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政治保障。

当前政治上,中乌已成为战略伙伴。经济上,中国已成为乌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企业活跃在乌经济的各个行业,包括像华为这样的世界超级巨星企业。中国已经成为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国际因素。此外,双方在努力挖掘教育、科技、工业等方面的潜力、充分发挥这些领域的互补性。实践证明,中乌在多个方面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合作伙伴。前不久,我与泽连斯基总统进行了会见,我强烈地感觉到他对乌人民的感情,总统是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的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我知道,他上任以来提出了很多这方面的政策措施。我相信,中国因素可以成为助力泽连斯基总统实现其施政目标的一个有力积极因素,尤其是在他所重视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实现“智能手机上的乌克兰”等目标上,中国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和资金实力。

世界上的事情从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中乌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潜力还有很多。目前双方应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去挖掘潜力,以使中乌关系发展越来越好。

这些潜力体现在贸易方面,双方都有很多可以更多地销往对方市场的产品,特别是乌方的优质绿色粮食产品很受中国消费者欢迎。而中国有14亿消费者,是世界最大市场。为此,双方应进一步畅通物流渠道,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并充分发挥电商作用。目前,中国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平台以其便捷可靠实用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在乌也有发展,但规模还需要提升。

此外,双方投资合作还有较大空间。中国有一大批有能力对外投资的企业,这几年对外投资每年都在千亿美元以上。去年,尽管世界经济形势不好,中国对外投资仍达到1171亿美元。乌是欧洲重要国家,有很多的理由成为中国投资者向往的乐土。当然这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吸引投资的关键因素无疑是市场和环境,市场越大,投资环境越好,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乌自身就有较大市场,加之已同欧盟签署自贸区协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双方在工程承包上也有较大互补性。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世界第一,高铁、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中国企业因此积累了丰富经验,已是世界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在利用中方信贷资源方面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很多中国金融机构同欧亚地区国家的信贷合作很多。这些金融机构的实力在世界上都属于领先的。

在教育、科技方面,双方还可以合作做更多的事情。这几年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很快,投入力度每年都在提高。中国庞大的市场更是为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和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乌在这方面有互补性。

双方还应大力加强旅游合作,特别是吸引更多的中国人来乌旅游。人员往来的加强自然会加深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并促进投资和贸易合作。目前,中国年出境游人数已达1.5亿,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显然是促进消费的一个有力因素。中国公民来乌旅游一年还不到6万,显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为此,双方应认真研究人员往来便利化措施。此外,双方还应切实认真研究加强“一带一路”合作问题。乌具有非常有利的地理优势,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东西方之间的交通枢纽。“一带一路”合作中“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强交通领域合作。没有交通便利,其他一切合作都无从谈起。目前,支持中方“一带一路”倡议并与中方签署合作文件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分别达137个和30个,“一带一路”已正式写入联合国多个文件之中,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乌方支持“一带一路”态度明确,但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

我来乌之后,尽管外事活动受到疫情影响,但还是见到了乌方的一些重要部长。感觉他们对进一步发展对华合作都很感兴趣,也有很多想法。我认为,只要保持双方接触,就能加深了解。有了充分了解,才能促进合作。所以,双方要多沟通,多见面。

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乌克兰的疫情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但中国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请问,中国是如何做到的?有哪些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人口上千万的特大城市,防控难度很大。中方采取的措施,相信包括乌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非常关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政府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习近平主席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中央政府加强统筹,调动全国资源,包括医疗卫生和生活保障资源,以疫情“震中”湖北省和武汉市为中心,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同时,病毒传播不分界限,要实现在全国范围内不出现大规模蔓延,必须对其他地区也进行严格防控。为此,中央政府部署各地区都成立了防控机制,工作涵盖所有相关部门、行业和社区管控,全国被编织进了一张防控大网,大家共同联防联控,不留死角。因此,我们将这次防疫称之为一场人民战争。中国人民历来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武汉需要什么,全国各地四面八方都积极弛援,人力物力源源不断地汇聚到这个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显然,要把全国的力量和资源都调动起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领导,是无法做到的。二是全国人民主动配合,大力支持中央的疫策略。广大百姓积极配合政府安排,自觉居家隔离,尽量减少社交活动,坚决避免聚集,出门必戴口罩,阻断病毒传播链条。同时养成个人卫生良好习惯,坚持勤洗手、房间勤通风。病毒是通过人携带传播的。如果社交活动尽量减少了,且养成了出门戴口罩的良好习惯,那传播的机率就小多了。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广大人民的配合,任何国家都无法做到有效防控。三是政府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各级政府集中全力增加医疗资源和手段,做到“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消除轻症患者感染家人及邻居的风险,并坚持对患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是总结一线救治宝贵经验,形成全国统一诊疗方案,提高救治水平并对方案不断优化更新。此外,中医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瑰宝,与西医结合,对控制疫情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五是公开透明,科学防控。疫情暴发后,我们第一时间建立了疫情数据发布平台,实时更新各地区疫情数据,同时揭露各类谣言,避免民众恐慌,同时也为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我注意到,当前乌政府也在努力采取上述这些举措。乌人民也非常配合。大街上人员大幅减少,且基本都戴口罩。真诚希望乌人民能够尽快战胜疫情。

四、中方防控虽然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经济受到冲击。面对这一形势,请问中方当前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哪些方面?

一是外防输入。当前,中国本土病例已基本消灭,都是输入性病例。如不严加防控,好不容易取得的防控成果可能付诸东流。为此,中方在入境管理上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二是内防反弹虽然本土病例基本消失,但疏漏总是难免。病毒传染能力较强,如放松警惕,死灰复燃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如此,将是社会更大的剧痛。所以,对防控工作还得继续抓紧,一点也不能放松。三是必须统筹抓好复工复产。既然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就须尽快复工复产,避免经济遭受更大影响。人们的生活说到底还得靠发展经济。根据疫情差别,各地因地制宜,都采取了积极的复工复产措施。现在,中国老百姓的消费积极性普遍高涨,都希望将损失的消费弥补回来。主要企业、重点项目都基本恢复生产。四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社会救助及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税收和利率优惠,特别是加强对弱势群体和中小企业的救助。五是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积极为国际防疫合作贡献力量。中国在此次战疫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已全面复工复产,特别是抗疫物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对正在同疫情顽强斗争的国家来说,这两样东西显然都很重要。中方认为既然自己有一些能力,就应该尽量去帮助其他国家,让大家都尽快度过这场危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大家都要努力互帮互助。

虽然疫情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影响,但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还是充满信心,我们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和任务。

五、乌克兰疫情发生以来,乌中双方开展了很多互动。中方向乌方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很遗憾,当前乌的疫情还正在进一步蔓延之中,而中国在防控此次疫情方面确实积累了丰富经验。您对当前乌方所作的努力如何评价?有什么建议?如乌疫情进一步恶化,中方还可以向乌方提供哪些帮助?

中国的抗疫实践证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关键是要采取切实措施阻断病毒传播,同时尽可能提高检测和救治能力。此外,民众对有关措施的自觉配合,以及加强自身必要防护也非常重要。到目前为止,乌政府为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做了大量的努力,我对此深表赞赏,并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乌克兰医务人员怀着最崇高的敬意。

中方对乌方疫情十分关注并努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方向乌方提供的援助物资已运抵基辅。中国的医学专家与乌方专家已进行多场视频连线,并已建立起直接联系。许多中国省市正向结好的乌地区提供援助物资。一些在乌的中国企业伸出援手。中方对赴中国运送抗疫物资的包机提供了大力协助。总之,当此乌人民困难之时,只要是能够做的,我们都会尽力去做。我们深知困难时刻需要有人帮助的道理,深知“雪中送炭”是多么的重要。中方愿意在这方面保持同乌方的联系。所谓“病毒无情人有情”,相信乌克兰一定能取得这场抗疫斗争的胜利。

六、过去一段时间,有关这次疫情出现过一些不愉快的纷争。比如在对病毒源头、名称问题上有过不同的说法。有人置疑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援助是为了搞“政治宣传”和实现“地缘政治”目标,说中国提供的口罩、检测试剂盒、试剂等物资有质量问题,还有人认为中国瞒报疫情信息且通报不及时,导致疫情在更大范围扩散。您对上述这些说法和现象怎么看?

病毒没有国界,不分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在新冠病毒波及全球的危急关头,一些人将其称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这违反世卫组织有关冠名要避免地域化的规定,并且缺乏科学依据,是企图达到政治目的,实质是为转嫁自身抗疫不力应负的责任。中方首先报告疫情,但病毒并不一定源于中国,包括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内,有很多关于病毒来源可能是其他国家的分析和报道。必须指出,确定病毒源头是一个十分严肃和专业的科学问题,需要科学家的权威论证才能得出负责任的结论。现在世界上有一些人,一开口说话就总是信口开河,忘了一个为人处事的起码道理,即说话办事要讲依据,不能凭想像和猜测乱说。他们拿不出任何可靠的事实和科学依据,却硬要这样做,无非是想掩盖其什么都不知道的事实。这种做法蛮横无理,搅得世界不得安宁,一切有正义感的国家都应该反对。他们这样做显然有其明显的政治目的。

面对疫情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中国同各国携手开展抗疫合作,分享中国的有益理念、做法和经验,并提供各国都急需的防疫物资,就是为了对其他国家早日彻底战胜疫情作点贡献,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总有危难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人表示慰问、提供帮助,哪怕是小小的帮助,都总是一件好的事情,都是人正常的一种期盼。对于一个落井的人来说,他最需要的是有人给他递绳子。袖手旁观,不仅自己不想办法施救,反而责怪那些递绳子的人,这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困难时刻互帮互助,是一种美德,一种善良,理应大力提倡。如果说这也硬要被指责为阴谋,那希望这个世界上这种阴谋越多越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温暖”。

关于中国隐瞒疫情等说法更是完全失实。首先,这样做是一条对自己有害的不归路,根本没有必要。中国那么大一个国家,如果隐瞒疫情,老百姓掌握不了实际情况,思想上就会麻痹放松,隔离措施就会失败,疫情必会如脱缰的野马一样肆虐蔓延。那将是一场中国承受不起的巨大灾难。其次,这也完全不符合事实。中国在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报告疫情,在最短时间内分析并公布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坚持实时更新疫情情况,积极邀请世卫组织专家及各国流行病学专家访问武汉,主动与各国分享抗疫实战经验。与中国相比,某些国家做的要少得多,哪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别人?他们指责中国政府隐晦实情,难道说,中国的数字比所有别国都差,感染病例最多,死的人最多,才是真实的吗?为什么他们那么希望中国坏?为什么中国就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显然,说这些话的人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公平公正,从为人的角度讲就是严重的不厚道。社会上,人们一般是不会选择同这样的人为伍的。

至于有人攻击中国提供的援助物资存在质量问题,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先生的话就是最好的回答。他说,当前中国是唯一有能力向他国提供防护装备的国家,中国医疗产品的质量较高。在数百万的口罩中有一个残次品,有些人就拿出来展示,并断定其他的产品都是这种质量,这纯属胡说八道,只是博人眼球的新闻罢了。中国有句话,叫人命关天。涉及百姓健康和生命的事,中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为确保质量,中方已经明确规定,凡是外方购买的抗疫物资,除了必须申办有关国家的认证外,还必须获取中方自己的认证。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担心有些人做事不厚道,明明是自己不问清楚具体规格,反过头来却怪中国产品质量有问题。

七、当前,尽管各国都在努力采取积极措施,但疫情还是在继续蔓延。要应对人类公共卫生领域这一重大挑战,显然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其实,所有国家对此都有需要,哪怕实力再强的国家,也总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您认为,应如何更好地开展好抗疫国际合作?

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次疫情在世界上蔓延,以及需要大家携手应对的事实越来越证明这句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坚持互通有无,彼此周济。我们经历过疫情起初口罩荒、试剂少的困境,深知医疗资源匮乏对救治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中方目前动员全国力量,加班加点生产防疫物资,增强中方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帮助的能力。目前抗疫物资大家都缺,但还是应该尽量加入到这个友好互助的队伍中来,向物资紧缺的同伴伸出援手,并为医疗物资运输设立绿色通道,避免造成拦截克扣,保证救命货物及时到达。

二是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各国及时分享疫情态势、诊疗经验、疫苗及药物研发情况等是重要抗疫合作手段。对此,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中方将加强同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高发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应对策略。实践证明,国际社会实际上对此都有需要。试想,如果没有中国在疫情暴发之初就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公布部分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许多国家的疫情形势可能比当前还要更加严峻。

三是共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国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考验着国际社会的共同防控能力,不能再用第二个代价如此之大的疫情唤醒我们共同合作的愿望。中方不仅关切合力解决当下之急,更致力于促成机制化合作,推动构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各国应也应树立危机意识和共患难的思想,共同致力于构建和不断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防体系,以更好地在突发疫情面前作出及时反应和科学应对,手拉手将病魔挡在门外。

四是要加深相互了解,增强合作意识。不能利用别人的困难自己谋利。不能动辄为别人贴标签,扣帽子。不能将自己应负的责任甩锅给他人。更不能为转移视线四处人为制造矛盾和摩擦,将事情搞乱,将水搅浑。这些都是不道德的做法。危机面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加强了解,增进合作。危机闹得各方本就应接不暇,被动连连,如再加上彼此攻击,那就真是难上加难了。要切实搞清楚一个道理,大家都同住地球村,都是命运共同体。

八、现在是疫情期间,您的工作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疫情结束后,您准备做哪些事情?

疫情期间,为维护馆员和驻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按照乌当地规定并结合使馆工作需要,我们施行了弹性工作制,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为助力乌方抗疫奔走鼓呼。我们为乌方募集了许多防疫物资,联系中方一线专家与乌卫生部高官视频连线分享抗疫宝贵经验,呼吁中国有关地方政府和中国企业向乌方伙伴提供对口帮助。

不管疫情结束与否,促进中乌关系发展、为中乌两国人民谋福祉的工作永远没有尽头。我会持续努力推动中乌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向前发展,让更多规划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乌克兰国土辽阔、风景优美,文化繁荣,地方发展各具特色和优势。疫情结束之后,我想到乌有名的地方多走走看看,领略乌各地的风土人情,发掘中乌间更多的合作渠道。对于大使来说,只有了解并热爱这个国家,才会有更多的热情和愿望去推动两国合作,去为两国人民做更多的好事。

Next Post

坚定信心,静待花开 ---范先荣大使再致全体旅乌同胞书

周日 4 月 19 , 2020
坚定信心,静待花开 —范先荣大使再致全体旅乌同胞 […]